兩化融合、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三大熱點及發展趨勢
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這場革命是信息技術、互聯網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將給全世界範圍內的製造業帶來深刻的影響。從“十五”期間推進製造業信息化,到“十一五”推進兩化融合,再到“十二五”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間,國家開始大力推進智能製造,理念在不斷進化。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我國是製造大國、網絡大國,深入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有助於搶抓數字經濟“換道超車”機遇。而智能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集中體現,業已成為我國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互聯,是製造企業實現智能製造的關鍵使能技術之一,加快建設和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將成為加快製造強國建設的關鍵抓手。目前,兩化融合、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三大熱點正交相輝映,引領我國製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的兩化融合已經進入加速期和攻堅期,2017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係統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係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其核心是深化實施和普及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係標準,加速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核心競爭能力,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截至2017年3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3.2%和34.1%。在貫標實施方麵,全國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企業總數近5000家,72家央企集團持續推動下屬企業開展貫標,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評定企業近1000餘家。全國31個省市、近300個主要城市、60個細分行業、74000餘家企業依托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台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2017年,工信部批準了706家企業成為2017年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試點企業,50家企業成為2017年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示範企業。
在智能製造方麵,根據《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我國將發展智能製造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2025年前,推進智能製造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製造支撐體係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三年來工信部遴選了206個試點示範項目,培育壯大了濰柴動力重型高速柴油機數字化車間、海爾集團空調互聯工廠等一批標杆,試點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運營成本降低超過20%,產品研製周期平均縮短35%。
在工業互聯網方麵,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務院於2017年11月27日發布了《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提出增強工業互聯網產業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深入推進“互聯網+”,形成實體經濟與網絡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並提出分2025年、2035年和21世紀中葉“三步走”的目標。當下,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政府、製造企業、互聯網公司、物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IT和自動化廠商等各方關注的焦點。我國工業互聯網已在框架、標準、測試、安全、國際合作等方麵取得了初步進展,成立了匯聚政產學研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發布了《工業互聯網體係架構(版本1.0)》、《工業互聯網標準體係框架(版本1.0)》等。在新型網絡的部署、工業互聯網平台、工業大數據分析以及安全保障等關鍵領域湧現出一批綜合集成解決方案,形成了一批驗證示範平台和優秀應用案例。發源於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發布了根雲平台;家電巨頭海爾則發布了COSMO PLAT工業互聯網平台。同時,各類物聯網平台也十分活躍,例如機智雲、艾拉網絡等,中國移動則於2014年就推出開放的物聯網平台OneNET。而BAT也在積極拓展物聯網雲服務,華為也攜手GE聯合發布了基於工業雲的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融合了華為邊緣計算物聯網(EC-IoT)方案和 GE 的工業互聯網雲平台 Predix;工業APP開發應用形成了以傳統工業軟件產品雲化遷移為主導的應用格局。未來,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將會成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工業互聯網也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工業體係最重要的載體。
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一項核心工作是製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台的建設。在互聯網時代,創新已不再是一個企業的行為,將消費和研發真正結合起來,針對大企業和小企業的不同特點構建“雙創”平台,是促進製造業和互聯網深化融合的必要條件。截至2017年6月,我國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雙創”平台普及率為60%。中央企業已建成各類互聯網“雙創”平台110餘個,聚集科技服務機構數超過1200個,實現儀器設備、技術成果等海量創新資源的在線化。到2018年底,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互聯網雙創平台普及率將達到80%;相比2015年底,工業雲企業用戶翻一番,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12%,庫存周轉率要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
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向製造業加速滲透融合,工業雲、工業互聯網、智能設備逐步成為製造業發展新基礎,個性化定製、服務型製造成為生產方式變革新趨勢,融合創新、係統創新、迭代創新、大眾創新等正在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新動力。總的來說,無論是兩化融合、智能製造還是工業互聯網,其核心都是為了幫助企業在新形勢,新需求,新挑戰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在推進過程中,企業需保持清醒的態度,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資。
當前,我國的兩化融合已經進入加速期和攻堅期,2017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係統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係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其核心是深化實施和普及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係標準,加速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核心競爭能力,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截至2017年3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3.2%和34.1%。在貫標實施方麵,全國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企業總數近5000家,72家央企集團持續推動下屬企業開展貫標,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評定企業近1000餘家。全國31個省市、近300個主要城市、60個細分行業、74000餘家企業依托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台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2017年,工信部批準了706家企業成為2017年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試點企業,50家企業成為2017年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示範企業。
在智能製造方麵,根據《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我國將發展智能製造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2025年前,推進智能製造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製造支撐體係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三年來工信部遴選了206個試點示範項目,培育壯大了濰柴動力重型高速柴油機數字化車間、海爾集團空調互聯工廠等一批標杆,試點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運營成本降低超過20%,產品研製周期平均縮短35%。
在工業互聯網方麵,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務院於2017年11月27日發布了《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提出增強工業互聯網產業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深入推進“互聯網+”,形成實體經濟與網絡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並提出分2025年、2035年和21世紀中葉“三步走”的目標。當下,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政府、製造企業、互聯網公司、物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IT和自動化廠商等各方關注的焦點。我國工業互聯網已在框架、標準、測試、安全、國際合作等方麵取得了初步進展,成立了匯聚政產學研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發布了《工業互聯網體係架構(版本1.0)》、《工業互聯網標準體係框架(版本1.0)》等。在新型網絡的部署、工業互聯網平台、工業大數據分析以及安全保障等關鍵領域湧現出一批綜合集成解決方案,形成了一批驗證示範平台和優秀應用案例。發源於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發布了根雲平台;家電巨頭海爾則發布了COSMO PLAT工業互聯網平台。同時,各類物聯網平台也十分活躍,例如機智雲、艾拉網絡等,中國移動則於2014年就推出開放的物聯網平台OneNET。而BAT也在積極拓展物聯網雲服務,華為也攜手GE聯合發布了基於工業雲的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融合了華為邊緣計算物聯網(EC-IoT)方案和 GE 的工業互聯網雲平台 Predix;工業APP開發應用形成了以傳統工業軟件產品雲化遷移為主導的應用格局。未來,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將會成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工業互聯網也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工業體係最重要的載體。
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一項核心工作是製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台的建設。在互聯網時代,創新已不再是一個企業的行為,將消費和研發真正結合起來,針對大企業和小企業的不同特點構建“雙創”平台,是促進製造業和互聯網深化融合的必要條件。截至2017年6月,我國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雙創”平台普及率為60%。中央企業已建成各類互聯網“雙創”平台110餘個,聚集科技服務機構數超過1200個,實現儀器設備、技術成果等海量創新資源的在線化。到2018年底,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互聯網雙創平台普及率將達到80%;相比2015年底,工業雲企業用戶翻一番,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12%,庫存周轉率要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
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向製造業加速滲透融合,工業雲、工業互聯網、智能設備逐步成為製造業發展新基礎,個性化定製、服務型製造成為生產方式變革新趨勢,融合創新、係統創新、迭代創新、大眾創新等正在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新動力。總的來說,無論是兩化融合、智能製造還是工業互聯網,其核心都是為了幫助企業在新形勢,新需求,新挑戰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在推進過程中,企業需保持清醒的態度,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資。